首页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工作要点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策划方案 思想汇报 共同富裕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事迹材料
  • 工作要点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教案设计
  • 策划方案
  • 思想汇报
  • 共同富裕
  • 范文大全
  • 2022年度创伤中心建设方案(篇)

    时间:2022-06-07 17:54:03 来源:职场写作网 本文已影响 职场写作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创伤中心建设方案(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创伤中心建设方案(篇)

    创伤中心建设方案(篇)4篇

    第1篇: 创伤中心建设方案(篇)

    德二院医字〔2018〕43号

    关于印发《×××人民医院创伤中心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人民医院

    2018年9月3日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 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德卫医字〔2018〕20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4.创伤中心人员应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脾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连枷胸内固定、上肢截肢术等三级以上手术能力。

    (三)创伤相关设备要求(设备科牵头)

    1.具备专用于创伤中心的设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输液加温、颅脑损伤亚低温设备、支气管镜、CRRT血液滤过、颅内压检测仪、膀胱压检测设备、胃酸监测设备、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的监护仪等设备,能进行床旁X线,超声检查。

    2.除能开展常规血液检测外,还具备凝血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心肌酶系列、高敏肌钙蛋、心衰系列监测的能力。

    3.医院24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包括X光、CT、MRI、CTA、超声、血管造影等。

    (四)院前和院内创伤急救体系建设要求(急诊科牵头、输

    血科协助)

    1.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科设在急诊科,并加入本市120指挥系统;

    2.医院24小时提供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输血服务。

    3.院内急救:强化急诊与各专科之间的信息交换,具有短时间内高效整合急诊科、外科各亚专科、手术室、介入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等创伤救治相关专科联动工作机制,建立规范的创伤急救流程,保证创伤急救绿色通道运行顺畅。

    (五)创伤中心信息化建设要求(信息科牵头)

    1.能通过电话、网络等技术手段完成急救信息联动,具备院前、院内信息畅通交换功能。

    2.通过信息化支撑,对于伤者从受伤到医院得到有效治疗的

    各时间节点进行管理,不断提高创伤中心运行质量,并对创伤患者的相关量表评分实现信息化、结构化,做到可查询、可统计、可分析。

    3.与省卫生健康云平台联网,并能及时提供有关数据。

    (六)创伤中心区域转诊(对外合作部牵头)

    1.与省级、县级创伤救治中心建立并签署合作协议;

    2.制定完善的转诊标准和流程,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向省级、县级创伤救治中心转诊。

    三、工作要求

    建设创伤中心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创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升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也是落实医疗改革及分级诊疗制度的要求,是实现我院功能定位向急危重症疑难患者救治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全体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落实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创伤中心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推进工作持续改进。

    附件:×××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领导组织

    附件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领导组织

    一、成立医院创伤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秘 书:

    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规划;

    2.制定相关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

    3.确定创伤中心人员准入资格,定期召开创伤中心研讨会,讨论重大事项;

    4.制定创伤救治流程,并监督实施;

    5.制定培训方案、计划,并监督实施;

    6.制定考核标准,确定考核指标,定期评估考核;

    7.不断完善救治工作流程,建立奖惩机制。

    创伤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医务科,高杰同志任主任,吴子刚同志任副主任,负责创伤中心建设日常协调等工作。

    二、成立创伤救治专家团队

    队 长:

    副队长:

    院前急救团队:

    急诊急救团队:

    专科救治团队:

    (骨伤组)

    (脑伤组)

    (烧伤组)

    (胸外组)

    (普外组)

    (五官组)

    (重症组)

    (其他组)

    创伤救治专家团队职责:

    1.参与医疗创伤的救治工作和重大抢救工作;

    2.完成救治任务,协调处理院前、院内专科救治工作;

    3.参与多学科会诊,制定救治方案;

    4.做好患者病情评估、伤情鉴定、转运和交接工作;

    5.做好出院患者的随访管理,提供预防保健、用药咨询、康复指导等综合服务并记录。

    创伤救治团队以急诊外科为核心,以院前急救团队、急诊急救团队和专科救治团队共同组成。创伤救治团队实行值班组长负责制,值班组长由具备副高或以上职称的外科医师担任,能够根据患者的数量和伤情组织开展救治。

    急诊急救团队由急诊科相关医护人员组成,负责做好急诊科与院前急救、专科救治团队的衔接。

    专科救治团队包括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和重症医学科等专科医师。相关成员在接到创伤救治团队发出的接诊信息后,应能在伤者送达医院前到达急诊室。

    ×××人民医院办公室 2018年9月3日印发

    第2篇: 创伤中心建设方案(篇)

    德二院医字〔2018〕43号

    关于印发《×××人民医院创伤中心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人民医院

    2018年9月3日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 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德卫医字〔2018〕20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4.创伤中心人员应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脾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连枷胸内固定、上肢截肢术等三级以上手术能力。

    (三)创伤相关设备要求(设备科牵头)

    1.具备专用于创伤中心的设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输液加温、颅脑损伤亚低温设备、支气管镜、CRRT血液滤过、颅内压检测仪、膀胱压检测设备、胃酸监测设备、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的监护仪等设备,能进行床旁X线,超声检查。

    2.除能开展常规血液检测外,还具备凝血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心肌酶系列、高敏肌钙蛋、心衰系列监测的能力。

    3.医院24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包括X光、CT、MRI、CTA、超声、血管造影等。

    (四)院前和院内创伤急救体系建设要求(急诊科牵头、输

    血科协助)

    1.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科设在急诊科,并加入本市120指挥系统;

    2.医院24小时提供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输血服务。

    3.院内急救:强化急诊与各专科之间的信息交换,具有短时间内高效整合急诊科、外科各亚专科、手术室、介入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等创伤救治相关专科联动工作机制,建立规范的创伤急救流程,保证创伤急救绿色通道运行顺畅。

    (五)创伤中心信息化建设要求(信息科牵头)

    1.能通过电话、网络等技术手段完成急救信息联动,具备院前、院内信息畅通交换功能。

    2.通过信息化支撑,对于伤者从受伤到医院得到有效治疗的

    各时间节点进行管理,不断提高创伤中心运行质量,并对创伤患者的相关量表评分实现信息化、结构化,做到可查询、可统计、可分析。

    3.与省卫生健康云平台联网,并能及时提供有关数据。

    (六)创伤中心区域转诊(对外合作部牵头)

    1.与省级、县级创伤救治中心建立并签署合作协议;

    2.制定完善的转诊标准和流程,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向省级、县级创伤救治中心转诊。

    三、工作要求

    建设创伤中心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创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升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也是落实医疗改革及分级诊疗制度的要求,是实现我院功能定位向急危重症疑难患者救治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全体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落实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创伤中心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推进工作持续改进。

    附件:×××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领导组织

    附件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领导组织

    一、成立医院创伤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秘 书:

    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规划;

    2.制定相关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

    3.确定创伤中心人员准入资格,定期召开创伤中心研讨会,讨论重大事项;

    4.制定创伤救治流程,并监督实施;

    5.制定培训方案、计划,并监督实施;

    6.制定考核标准,确定考核指标,定期评估考核;

    7.不断完善救治工作流程,建立奖惩机制。

    创伤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医务科,高杰同志任主任,吴子刚同志任副主任,负责创伤中心建设日常协调等工作。

    二、成立创伤救治专家团队

    队 长:

    副队长:

    院前急救团队:

    急诊急救团队:

    专科救治团队:

    (骨伤组)

    (脑伤组)

    (烧伤组)

    (胸外组)

    (普外组)

    (五官组)

    (重症组)

    (其他组)

    创伤救治专家团队职责:

    1.参与医疗创伤的救治工作和重大抢救工作;

    2.完成救治任务,协调处理院前、院内专科救治工作;

    3.参与多学科会诊,制定救治方案;

    4.做好患者病情评估、伤情鉴定、转运和交接工作;

    5.做好出院患者的随访管理,提供预防保健、用药咨询、康复指导等综合服务并记录。

    创伤救治团队以急诊外科为核心,以院前急救团队、急诊急救团队和专科救治团队共同组成。创伤救治团队实行值班组长负责制,值班组长由具备副高或以上职称的外科医师担任,能够根据患者的数量和伤情组织开展救治。

    急诊急救团队由急诊科相关医护人员组成,负责做好急诊科与院前急救、专科救治团队的衔接。

    专科救治团队包括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和重症医学科等专科医师。相关成员在接到创伤救治团队发出的接诊信息后,应能在伤者送达医院前到达急诊室。

    ×××人民医院办公室 2018年9月3日印发 方案

    第3篇: 创伤中心建设方案(篇)

    德二院医字〔2018〕43号

    关于印发《×××人民医院创伤中心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人民医院

    2018年9月3日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 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德卫医字〔2018〕20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4.创伤中心人员应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脾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连枷胸内固定、上肢截肢术等三级以上手术能力。

    (三)创伤相关设备要求(设备科牵头)

    1.具备专用于创伤中心的设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输液加温、颅脑损伤亚低温设备、支气管镜、CRRT血液滤过、颅内压检测仪、膀胱压检测设备、胃酸监测设备、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的监护仪等设备,能进行床旁X线,超声检查。

    2.除能开展常规血液检测外,还具备凝血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心肌酶系列、高敏肌钙蛋、心衰系列监测的能力。

    3.医院24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包括X光、CT、MRI、CTA、超声、血管造影等。

    (四)院前和院内创伤急救体系建设要求(急诊科牵头、输

    血科协助)

    1.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科设在急诊科,并加入本市120指挥系统;

    2.医院24小时提供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输血服务。

    3.院内急救:强化急诊与各专科之间的信息交换,具有短时间内高效整合急诊科、外科各亚专科、手术室、介入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等创伤救治相关专科联动工作机制,建立规范的创伤急救流程,保证创伤急救绿色通道运行顺畅。

    (五)创伤中心信息化建设要求(信息科牵头)

    1.能通过电话、网络等技术手段完成急救信息联动,具备院前、院内信息畅通交换功能。

    2.通过信息化支撑,对于伤者从受伤到医院得到有效治疗的

    各时间节点进行管理,不断提高创伤中心运行质量,并对创伤患者的相关量表评分实现信息化、结构化,做到可查询、可统计、可分析。

    3.与省卫生健康云平台联网,并能及时提供有关数据。

    (六)创伤中心区域转诊(对外合作部牵头)

    1.与省级、县级创伤救治中心建立并签署合作协议;

    2.制定完善的转诊标准和流程,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向省级、县级创伤救治中心转诊。

    三、工作要求

    建设创伤中心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创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升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也是落实医疗改革及分级诊疗制度的要求,是实现我院功能定位向急危重症疑难患者救治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全体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落实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创伤中心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推进工作持续改进。

    附件:×××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领导组织

    附件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领导组织

    一、成立医院创伤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秘 书:

    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规划;

    2.制定相关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

    3.确定创伤中心人员准入资格,定期召开创伤中心研讨会,讨论重大事项;

    4.制定创伤救治流程,并监督实施;

    5.制定培训方案、计划,并监督实施;

    6.制定考核标准,确定考核指标,定期评估考核;

    7.不断完善救治工作流程,建立奖惩机制。

    创伤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医务科,高杰同志任主任,吴子刚同志任副主任,负责创伤中心建设日常协调等工作。

    二、成立创伤救治专家团队

    队 长:

    副队长:

    院前急救团队:

    急诊急救团队:

    专科救治团队:

    (骨伤组)

    (脑伤组)

    (烧伤组)

    (胸外组)

    (普外组)

    (五官组)

    (重症组)

    (其他组)

    创伤救治专家团队职责:

    1.参与医疗创伤的救治工作和重大抢救工作;

    2.完成救治任务,协调处理院前、院内专科救治工作;

    3.参与多学科会诊,制定救治方案;

    4.做好患者病情评估、伤情鉴定、转运和交接工作;

    5.做好出院患者的随访管理,提供预防保健、用药咨询、康复指导等综合服务并记录。

    创伤救治团队以急诊外科为核心,以院前急救团队、急诊急救团队和专科救治团队共同组成。创伤救治团队实行值班组长负责制,值班组长由具备副高或以上职称的外科医师担任,能够根据患者的数量和伤情组织开展救治。

    急诊急救团队由急诊科相关医护人员组成,负责做好急诊科与院前急救、专科救治团队的衔接。

    专科救治团队包括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和重症医学科等专科医师。相关成员在接到创伤救治团队发出的接诊信息后,应能在伤者送达医院前到达急诊室。

    ×××人民医院办公室 2018年9月3日印发

    第4篇: 创伤中心建设方案(篇)

    基层版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创伤中心是指医院将院内与创伤相关的主要外科专业科室、辅助检查科室集中前移到急诊功能区域,为加强和规范创伤患者而建立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负责为创伤急救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监护、评估、诊断和医疗服务.为规范创伤患者救治,推进全区创伤中心建设,构建创伤患者分级救治体系,结合实际,现制定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一、功能定位
    具备收治本区域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具备运送严重创伤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
    具备对上元的快速评估、复苏、稳定生命体征的能力;参与本县域内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二、建设条件
    有创伤综合救治团队,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救治团队依托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急诊外壳诊室,急诊抢救室具备一定数量、满足需求的抢救床位和复苏床位。有固定的急诊外科医生,具有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快速联动机制,具备创伤急救病人快速救治能力。
    各级创伤中心应设置急诊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五官科、介入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输血科等与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设置有创伤复苏单元,一定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及创伤普通病床.具备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

    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能够快速完成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AST)、胸片、骨盆X线、全身快速CT、血管造影等检查,力争做到介入时间及手术时间提前,特殊患者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急诊手术。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开胸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枷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楔形切除术、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等相关能力和条件。建立院前登记系统与院内登记系统,建立统一的患者确认码,做到创伤患者的全病程追踪。具备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此外,相关中医院(专科医院达到条件的,参照标准执行.(二)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
    急诊外科应在符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以下条件。
    1.基层版创伤中心
    (1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清创室、急诊监护病房;
    (2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X线、急诊CT提供“24小时x7天”服务;


    (3)急诊抢救室包含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心电图机、心肺复苏仪、深静脉置管等设备;具备≥3张床位的抢救单元;

    (4急诊病房床位26张;
    (5急诊留观室床位>12张;(6急诊监护病房〉4张;

    (7能够随时为急诊病人提供清创缝合手术;

    (8)急诊外科医生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准确对创伤急救病人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分诊意见,合理进行分诊急救。
    (三建设要求
    1.各级创伤急救中心应当建立创伤救治为核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建立创伤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创伤患者。应具备与其级别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各功能区域设置合理、布局紧凑、流向顺畅。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标准流程。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创伤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积极发挥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在三无人员或确无支付能力创伤患者救治经费的保障作用.
    2.建立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之间的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运的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直接送达创伤复苏单元、重症监护室,必要时可直接送达手术室(流程详见

    附件2附表。
    3。建立针对医院、创伤救治中心、院前急救中心(站)、区域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相关创伤救治人员的协同救治能力。
    三、组织管理
    (一)成立创伤中心委员会
    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任创伤中心委员会主任,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主任任副主任的医院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创伤中心日常管理。示范版、标准版创伤中心副主任可由急诊外科主任担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条件:高级职称,专业为急诊外科、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等,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协调能力,基层版创伤中心副主任可由外科专业主任(中级职称以上)担任。医院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整体工作,负责组织协调相关科室和人员,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做到持续改进。建立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例会,特殊事件随时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提高运行效率.
    (二)建立联动协作机制
    1。建立区域120院前急救中心与医院创伤中心联动协作机制,做到快速转运、救护协同、分级分流、处置及时。
    2。示范版创伤中心与当地120建立制度化联动机制,签订协议,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对接;
    标准版创伤中心可通过微信群、电话、网络与其辖区内基层版创伤中心、当地120进行制度化对接。

    3.示范版创伤中心同标准版、基层版两级创伤中心组建创伤中心医联体,能够通过微信群、电话、网络(远程会诊)等技术手段完成急救信息联动,提供咨询、会诊、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并签署培训指导、技术支持和转诊等协议书。标准版创伤中心可通过微信群、电话、网络等技术手段与其辖区内基层版创伤中心完成急救信息联动,并签署转诊等协议书。建立信息共享。示范版创伤中心与标准版、基层版创伤中心之间建立包含远程会诊、微信群、手机短信、传真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示范版创伤中心与标准版创伤中心与当地120院前急救建立实时信息传输系统,逐步扩大到基层版创伤中心,以便及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鼓励示范版创伤中心与国内创伤中心建立远程会诊制度及专家现场会诊制度.
    (三开展培训、宣传及科研
    各级创伤急救中心工作两年以上急诊外科人员应有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traumalifesupport,ATLS或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hinatraumacaretraining,CTCT培训资质.
    (四建立质量控制考核----质量控制指标
    (1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至开始进行抢救的时间。(2)从就诊到完成全身快速CT、胸片和骨盆片的检查时间。(3)患者需紧急输血时,从提出输血申请到护士执行输血的时间。
    (4张力性气胸或中等量气血胸时,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时间。(5)严重创伤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之间的手术次数.

    (6严重创伤患者(ISS≥16者抢救成功率。(7创伤患者入院诊断与出院时确定性诊断的符合率.(8)严重创伤患者院内病死率:严重创伤患者收入院后转归为死亡人数占所有严重创伤收入院患者的比例.
    (9)年收治创伤患者人数。(10创伤患者年平均住院日。